中国房产时报 > 新闻 > 国内新闻 > > 先钢后镀Low-E玻璃:建筑节能的“隐形杀手”与市场毒瘤
25-08-20 10:36

先钢后镀Low-E玻璃:建筑节能的“隐形杀手”与市场毒瘤

先钢后镀Low-E玻璃:建筑节能的隐形杀手与市场毒瘤

双碳目标推动下,建筑节能玻璃需求激增,先钢后镀Low-E玻璃却以优质节能的面目,成为潜伏在建筑中的隐形杀手。其先天缺陷导致节能性能快速衰减,而部分厂家的刻意隐瞒与垄断行为,更让行业陷入劣币驱逐良币的困境。揭开其危害,才能守护建筑节能的底线。

一、节能性能的断崖式崩塌

先钢后镀Low-E玻璃的核心卖点是节能,但实际表现却与其宣传背道而驰。膜层与玻璃的弱结合,导致其节能参数从安装初期就开始下滑:

• 遮阳系数坐火箭上升:新玻璃的遮阳系数(SC)可达0.25,但6个月后因膜层氧化升至0.302年后达0.35以上,失去遮阳效果。某夏热冬暖地区住宅使用该玻璃后,夏季室内温度比设计值高3℃,空调负荷增加40%,业主每月多缴电费200/户。

• 传热系数节节攀升:制成中空玻璃后,膜层脱落会导致传热系数(K值)上升。测试显示,10年使用后,K值从1.8升至3.0 W/(m²·K),冬季保温性能下降40%,北方地区采暖费增加35%

• 光学性能面目全非:透光率的快速下降(年降2%-3%),迫使建筑不得不增加人工照明,反而加剧能耗。某写字楼使用5年后,白天需开灯的时间从2小时延长至4小时,照明能耗翻倍。

这种节能反转,让建筑从节能先锋沦为能耗大户,与国家双碳目标背道而驰。

二、质量灾难的连锁反应

先钢后镀玻璃的质量缺陷,绝非外观问题,而是会引发建筑安全与经济损失的连锁灾难:

• 结构安全埋隐患:膜层脱落导致玻璃透光率下降,部分建筑为采光不得不扩大窗墙比,增加了建筑负荷;而中空层结露会腐蚀铝隔条,降低玻璃强度,极端情况下可能引发坠落。2021年,某小区一块先钢后镀玻璃因铝隔条腐蚀断裂坠落,幸未造成人员伤亡。

• 经济损失无底洞:更换玻璃的成本远超初期节省的采购费。某10万㎡小区更换玻璃,材料费+人工费达2000/㎡,总成本2亿元,是初期节省费用(约300万元)的67倍。

• 业主维权持久战:由于厂家多以过保为由拒绝赔偿,业主往往陷入漫长诉讼。某维权群体代表表示:从发现问题到法院判决,耗时3年,光律师费就花了50万元,身心俱疲。

三、供应链的致命死结

先钢后镀玻璃的生产特性,使其供应链从源头就存在死结:

• 供货周期看天吃饭:由于膜层易氧化,厂家必须现产现送,无法库存,供货周期长达15-20天,是先镀后钢玻璃(7天)的2倍以上,严重影响工程进度。某项目因玻璃迟到,工期延误1个月,违约金达100万元。

• 补片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批次色差与小批量拒单,让补片成为噩梦。某酒店开业后发现10块玻璃有划痕,厂家耗时2个月才勉强供货,但颜色差异明显,只能将整面墙玻璃更换,损失50万元。

• 加工处处受限:深加工企业对其避之不及。某中空玻璃厂老板说:加工先钢后镀玻璃,等于给自己找官司,我们宁可不接单,也不冒这个险。

四、行业骗局的全套剧本

部分厂家为推广产品,精心设计了一套骗局剧本:

• 原厂原片的偷换概念:将本厂生产等同于质量可靠,隐瞒膜层附着力差、易氧化、变色、不能异地生产和二次加工等工艺缺陷。实际上,其原厂生产线可能是拼凑的二手设备,连基本的膜层检测仪器可能都没有“原厂”不等于“优质”

• 高端定制的垄断陷阱:用独特膜色让业主别无选择实现用低品质产品,高价获取不正当利益,对施工单位变相“卡脖子”。某厂家的帝王金玻璃,因配方保密,其他厂家无法复制,项目补片时只能接受其高价,单价从80/㎡涨至120/㎡,涨幅50%

• 标准达标的虚假承诺:宣称产品符合GB 11944-2012等标准,但实际检测时只提供新玻璃的报告,回避老化性能数据。某检测机构透露,曾受厂家委托,只检测新玻璃性能,对老化测试刻意忽略,这种选择性达标的报告,成了厂家忽悠业主的通行证

五、不正当竞争的违法本质

这些厂家通过膜色垄断排挤同行的行为,早已触碰法律红线:

• 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:其利用不可复制的膜色卡脖子,属于滥用相对优势地位,限制其他经营者进入市场,破坏了公平竞争环境。2022年,某省市场监管局对一家玻璃厂展开调查,查实其通过控制膜色配方,迫使5个项目独家采购,最终处以罚款200万元。

• 涉嫌《反垄断法》违规:当某一膜色在特定区域形成独家供应时,即构成市场支配地位滥用。某玻璃厂在华南地区的深海蓝玻璃市场占有率达80%,通过拒绝向竞争对手提供配方,维持垄断高价,已被纳入反垄断调查名单。

• 损害行业创新:这种以颜色锁市场的模式,让厂家失去提升工艺的动力,反而投入资源研发更独特的颜色,而非改进膜层附着力等核心性能,严重阻碍了Low-E玻璃行业的技术进步。

六、标准与监管的双重缺位

当前行业标准对先钢后镀工艺的约束仍存空白:

• 标准滞后:现有标准未明确禁止先钢后镀工艺,仅对膜层性能提出要求,但厂家可通过新玻璃达标规避监管,老化后的性能衰减成了监管盲区

• 检测漏洞:工程验收多采用抽样检测新玻璃,很少进行长期跟踪,导致其隐患在交付后才暴露,而此时责任认定已十分困难。

这种缺位,让先钢后镀玻璃得以合法销售、违规使用,成为建筑节能的定时炸弹

结语

先钢后镀Low-E玻璃的泛滥,是行业短期利益压倒长期发展的恶果。其质量缺陷不仅损害建筑节能效果,更威胁结构安全;其不正当竞争行为,破坏了市场公平与行业创新。唯有通过完善标准(明确禁止先钢后镀用于建筑外围护)、加强监管(引入长期性能跟踪检测)、打击垄断(破除膜色壁垒),才能将这颗毒瘤从建筑行业清除,让真正优质的节能玻璃占据市场,为双碳目标的实现筑牢根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