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房产时报 > 新闻 > 国内新闻 > > 从卧床插管到自主行走:八旬核研老人的康复之路
25-10-10 17:42

从卧床插管到自主行走:八旬核研老人的康复之路

北京朝阳区,84岁的王明远老人如今每天都会在护理员陪伴下,借助助行器在走廊步行训练。谁能想到,三个月前他还因脑梗术后长期卧床,依赖鼻饲管和尿管维持生命。

这位曾参与我国核武器研发的退休老人,在2024年11月突发脑梗,经历多次手术后转入ICU。其家属向记者回忆,当时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出院后的康复照护:“子女工作繁忙,家庭保姆缺乏专业康复技能。”

经过多方考察,家属最终选择了位于北京东三环的万科光熙怡园长者公寓。该机构为北京市首批“医养结合”示范单位,内置二级康复医院,具备CT、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,并支持医保结算。

全面评估制定个性化方案

入住初期,王爷爷身体状况堪忧:右侧肢体偏瘫,留置鼻饲管和尿管,伴有高血压、胃溃疡、贫血等多重疾病。护理主管张护士长告诉记者,老人当时存在严重焦虑情绪,“夜间需要持续握着手陪伴才能入睡”。

照护团队首先进行了防拔管保护措施。记者在护理记录中看到,团队特意手工缝制了缓冲床栏护垫,既防止患者无意识拔管,又避免传统约束带来的不适。V-Care系统显示,24小时动态监护方案包含47项躯体康复指标和12项心理干预措施。

三阶段康复训练见成效

康复进程表显示,王爷爷的恢复经历三个阶段:

营养管理方面,从鼻饲灌食逐步过渡到经口进食。中日友好医院吞咽功能康复指导项目记录显示,通过吹纸片、鼓腮等训练,患者吞咽功能明显改善。一个月后已能正常进食。

排尿功能训练采用定时膀胱夹闭法。护理记录显示,从每半小时夹闭尿管开始,逐步延长至两小时,最终在入住第17天成功拔除尿管。

肢体康复则经历被动活动、坐立平衡、站立训练等过程。康复师提供的视频资料显示,王爷爷从最初需要两人搀扶,到现在已能独立使用助行器行走。

机构引入的中医理疗成为康复重要组成部分。针灸治疗记录显示,针对百会、曲池、足三里等穴位的刺激,对改善肢体肌力和吞咽功能产生显著效果。理疗师告诉记者,廉泉、风池等穴位的针刺治疗有效减少了饮水呛咳现象。

三个月实现功能恢复

经过90天系统照护,最新评估报告显示:王爷爷已完全摆脱管饲依赖,营养指标恢复正常;右侧肢体肌力从0级恢复至3级;可自主参与手工、音乐等集体活动。其家属赠送的锦旗上“贴心护理、养老楷模”字样,成为康复成效的生动注脚。

万科光熙怡园院长表示,该案例体现了医养结合模式的价值:机构不仅配备专职医疗团队,还与中日友好医院、安贞医院等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合作,形成“就医黄金圈”。目前建立的114项标准化护理流程,全部通过V-Care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。

(应家属要求,文中老人姓名为化名)